最美“五老” | 變身“拓荒匠”,為返鄉青年創業引路 ——記退而不休的“老農人”余煒
編者按:
習近平總書記強調:廣大“五老”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,是加強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力量。
南京市的老干部、老戰士、老專家、老教師、老模范們堅守初心獻余暉,以“永葆初心”的姿態、“永久在線”的狀態,彰顯“五老”有為的擔當。
在關心下一代工作中,我們時??吹?,“五老”隊伍充分發揮自身優勢,走進學校、走進社區、走進家庭、走近青少年,開展形式多樣的關愛活動,為廣大青少年送去精神食糧和物質幫助,全力引導青少年健康成長,書寫了一篇篇感人的桑榆篇章,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發揮了積極的正向引領作用。正值重陽佳節,我們向廣大“五老”表達敬意,共同分享南京“五老”的關愛故事,弘揚“忠誠敬業、關愛后代、務實創新、無私奉獻”的“五老”精神。
“楊梅地里,余老陪我一棵一棵種下樹苗,長達28天40℃的高溫天氣中,陪我一桶一桶地挑水澆灌。”大學生創業者陳超在獲“南京市大學生創業之星”榮譽時感慨地說。他口中的余老就是溧水區關工委的“五老”志愿者余煒。而余煒每每提到陳超和那些他幫助過的青年農民,臉上總是洋溢著驕傲的笑容。
余煒退休前是溧水區科技局局長,從事農業科技開發推廣服務工作,為溧水發展特色林果、搞好農業科技園區建設等作出了積極貢獻。退休后,他本可以選擇安享晚年生活,卻閑不下來,變身“拓荒匠”,為返鄉青年創業引路,“我的老師——全國脫貧攻堅楷模趙亞夫和我說,要為農民服務一輩子。”
2012年,23歲的陳超大學畢業后懷揣著創業夢回到老家溧水,承包了500畝荒山坡地,打算在楊梅產業領域大展拳腳??墒莿摌I之路還未啟程,他就陷入了“缺經驗、缺技術、缺資金”的困境。余煒得知后,主動找到陳超并帶著他到蘇州、浙江等楊梅主栽區考察學習,引進了15個優良品種,栽植了5000多棵楊梅樹。余煒在種植技術上下足功夫,陪著陳超一年四季守在山間果林里。陳超說:“無論是修剪、施肥、除草、防病、治蟲,還是后期的肥水管理,余老手把手教我。”缺資金,余煒就從自己的積蓄中拿出20萬元支持,還多途徑幫陳超申請到200萬元專項扶持基金。在余煒的指導和幫助下,陳超拓展了業務,大力發展休閑觀光旅游業,如今的陳超還獲得了江蘇省鄉土人才三帶“新秀”的榮譽,成為返鄉創業的帶頭人。
這些年來,余煒先后幫助二十幾位像陳超一樣回鄉創業的新農人,出錢又出力的情況不止一次。有人問他:“你自掏腰包,就不怕他們創業失敗沒有能力償還?”余煒回答道:“創業存在風險,我從事農業工作幾十年,知道這里的不易?,F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返鄉創業,這不僅僅是實現自己的夢想,更是帶動鄉親們就業致富。這些孩子讓我感動,我就想幫他們。”
這些青年農民在“老農人”余煒的指引下,探索出一條“做給農民看、帶著農民干、幫著農民賺”的特色致富之路。
“凡是遇到不懂的問題就打電話找余煒、找他的學生,他們總能隨叫隨到。”種植戶們表示。
“服務‘三農’有作為,發揮余熱作貢獻。”這是余煒“勞模創新工作室”里“黨員先鋒崗”牌子上印的話,也是他的承諾。
5年前,余煒不幸患上胸腺瘤,手術后又歷經28次放療、4次化療。采訪中提及此事,余煒的妻子紅了眼眶說,第二次化療結束,余煒沒有好好休息,就到田地里勘察,回來后高燒不退,送到醫院搶救。即使這樣,余煒也沒有停下幫扶青年農民的腳步。
作為趙亞夫的學生,余煒以老師為榜樣,和一批“五老”一起開展科技志愿服務活動。在白馬紅色李巷、晶橋芝山等5個示范基地推廣應用趙亞夫的經驗技術和模式,積極開展關愛青年農民工作,成為他們創業的引路人。
莫道桑榆晚,為霞尚滿天。溧水的土壤上灑滿了以余煒為代表的老科技工作者的汗水,他們在荒地上不斷開拓,為青年圓夢插上翅膀。青年農民也將“傳幫帶”的優良傳統在阡陌之間薪火相傳,漸成燎原之勢,實現了科學經驗技術、關愛幫扶理念的無縫傳承。而余煒在溧水大地上的“論文”還在繼續書寫。
編輯: 謝玉菁